继续教育学院 公开学院
咨询电话

师德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作者: 来源:教务办 日期:2013-10-18

  摘要 : 本文分析了学风与校园人的互动关系,指出学风建设的关键在于师德建设—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然后讨论了师德标准、师德建设的方法以及师德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 : 师德;学风;青年教师

  几年扩招下来,几乎各高校学生数都翻了两番 ; 教师数量增长比例虽没有那么快,但绝对数字在两倍上下,恐怕不是保守的估计。进来的都是学历较高的青年教师,而同时老教师不断退休,整个教师队伍的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高等学校的学风已不像以前那么纯正,大学自身也难有学术殿堂“神圣”的感觉。教师队伍组成的变化与高校学风的变化,其间有无关联 ? 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什么叫学风 ? 通常的解释是 : “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既然称为“风”,也就不是个别现象或偶然现象,更不是一种时尚,它往往是特定人群中的倾向或习俗。学校是特定人群的集合,那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和素质就会形成“风”。相对于“风气”而言,道德和素质是内在的、个体的 ; 而“风气”是外在的、群体的,也就是说,“风气”是能感觉得到的。不良的风气有不良的表现,如学生旷课、迟到,考试作弊 ; 良好的风气同样也有表现,如学生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勤学好问,教师认真负责、循循善诱,整个校园都在忙学问,校园人言谈不离“教”与“学”二字。

  学风既然是“风”,难以描述,但可以感觉和判断。如,我们可以判断某个学生像不像个学生,某个教师像不像个教师,某所学校像不像所学校。前两者判断的是个人的道德水平 ; 后一个“像不像”判断的是一所学校的学风。

  “学风”又可分为广义的、狭义的两种 : 广义的学风指治学风气、学习风气和学术风气 ; 狭义的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我们现在讨论学校的学风,专指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风气,即教师风范和学生的学习风气。

  学风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学风是一种环境和氛围。学风是一种隐性课程,是不教之教,因此学风最富有渗透性,最具有潜移默化改造人之作用。优良的学风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及规范作用。积极倡导创建优良学风,对于促进学校改革,保持学校稳定,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创建优良学风,既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学校的一项基础工作。

  可以说,有学校,就有这所学校的学风 ; 没有哪所学校不重视学校的学风建设的。学风优良的学校,倒不必整天大谈特谈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相反,如果哪所学校天天讲学风问题,恰恰说明其学风到了不抓不行的地步了。

  二、教师 : 优良学风的酿造者

  学风是一种环境和氛围,它影响着每一个校园人 ; 学风又是靠校园人来创建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确切地说,先人创建,影响后人 ; 老人创建,影响新人。但先后新老都是相对的。学风是传承的。

  教师在一所学校中,占着“先”字和“老”字。教师是学校中相对最稳定的因素,并且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因此,一所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得如何,决定了该校的学风。但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个体的 ; 对于个体,宜从“德”字入手。也就是说,师德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之关系,正如 梅贻琦 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故此,教师不仅教书而且育人。教师是学校中相对稳定的、弱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故他们的治学、治教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实际代表了学校的文化主流,并会对学生构成从游式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久而久之固化为学校之风气,即学风。由此可见,学风之形成受教师影响最甚。

  学生的道德修养是靠从生活实践中选择榜样模仿而来的,是从不教之教中得来的。教育专家们都懂得,道德形成中的学生 ( 特别是儿童 ) 更像猴子。学生从本质上渴求偶像和榜样,并选择之、模仿之。有一则广告,母亲为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 ; 母亲下班回家,孩子趟趟超超地为母亲送来洗脚水。这是最好的教育 : 孩子看到了榜样,没看到 ( 道德 ) 教师,更没有拿着道德课本接受道德教师的“灌输”。

  胡适 先生说过,“若是学校的生活能使学生天天发生新兴趣,他自然不想做不道德的事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那么,问题可以简化为“怎样使学生天天发生新兴趣”。这就要看教师的本事了。教师认真教书、认真做学问,对学生关心、爱护,教书水平不断提高、精益求精,使得学生越学越想学,那么学生会从“不想学”、“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即学习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欲罢不能。教师敬业,学生就容易学到敬业精神 ; 教师责任感强,学生就容易学到责任意识。相反,如果教师的道德品行不那么高尚,譬如对教学马马虎虎,那么学生学到的不可能是责任意识。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认为,是教师校准了学校的基调。学校之基调即学风,故教师与学风之关系也因此道明。竺可祯校长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 : “一个大学校风的优劣 全视 教授的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 许多 教授以研究科学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养出博学敦行的学者。”

  大家都知道,现在高等学校考风不好,原因众说纷纭。但是,如果这个学校的教风很好,那么考风就不会太差。道理很简单 : 老师师德高尚,教得认真,治学严谨,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也就不会在考试中搞那么多不诚信的名堂了。这里“严谨”两字是十分重要的。中国人历来说 : “严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但真正起作用的应是“严师出高徒”,因为“名师”之“名”是后人捧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和道德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三、师德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两条最基本的要求。学高为师,这是大家都懂得的道理。但对于“身正为范”,许多人可能不甚了了。何谓“身正” ? 就是为师者道德品行要高尚。教师是在教书过程中体现其育人的,教师是以自己的严谨治学态度来影响学生的。“一个受到良好教育并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教师,比没有责任意识的教师成长要快,而且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一个对国家与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的教师,不仅能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能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不断影响学生,给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鞭策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

  身为人师首先必须爱岗敬业,这是关键。不热爱这一行,不想作教师了,或者感到作教师是一种痛苦,对教学就不会安心,当然更不会热心、专心、用心了。现在急功近利盛行,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被不少青年人奉为金科玉律,这对青年教师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爱岗敬业的教师则是另外一种体会 : 教育是“创造”人的事业,面对着我们教育出来的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时,我们只会感到幸福,而非痛苦,“我们得到的绝不是自私而可怜的欢乐 ; 面对着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 ( 马克思语 )

  有了爱岗敬业精神,我们便会诲人不倦、默默奉献。热爱学生,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使我们喜悦,有一个学生落后都使我们“揪心”,每上一节课都会反思任何不足。我们便会真正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归纳起来,正如王文东在《心灵的教化》中指出的那样,身为人师必须孜孜不倦地追求以下四条 : 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平易宽厚的博爱胸怀,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熟练精湛的从教技能。

  四、怎样建设优良的师德

  建设优良的学风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 而优秀教师队伍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一所学校经过十数年或数十年的建设,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风和传统。但近年来教师队伍的组成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年教师所占成分越来越大。很可能,我们没有足够地意识到,由“人”建造的学风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承认学风是传承性的,那么就不得不承认我们许多优秀的传统已经失传了。因此,目前的重中之重应是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

  学校领导没有不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因为青年教师确确实实是学校的未来、学校的希望。但是,至于怎样建设这支队伍,思路、措施和方法却大相径庭。不少学校的青年教师工作方针似乎是缺什么,补什么。不少学校迫于学科建设的压力,认为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还不够高,于是就送他们去提高学历、学位。缺教育理论 ? 那么,就让他们在上岗前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通过,万事大吉。缺房子、缺票子 ? 于是学校就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勒紧裤带为他们解决问题。实际上,问题是没完没了的。一切“超常规”的手段都用了,这支队伍似乎还是不稳、不强,甚至不能让人放心。

  问题并没有找准。高学历、高学位是重要的 ; 但更为重要的是师德。“德”是第一位重要的,因此应当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落实谁来管、谁来负责。第二步才是怎样管。

  学校领导要不断分析学风的现状,特别是师德师风的现状,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提高教师 ( 特别是青年教师 ) 的道德水平。青年教师的身份具有两面性 : 一、他们不是学生 ; 二、他们脱离学生生活不久,还像学生。应当把青年教师当做一种既是教师又是学生的人群进行教育。

  方法一 : 用人文教育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学校对青年教师教育,要讲学校优秀学风的传统,要讲老一辈教师的奉献 ; 学校还要邀请名师、名人为青年教师作报告。甚至还可以引导他们学点儿《论语》、《老子》、《师说》。青年教师当然需要学习教书的技巧、教育的理论,但是当务之急应是让他们安心教书、热爱教育。那就必须从何为人师、怎样为人师入手,促使其快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

  方法二 : 让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一所学校的学风是沉淀而成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可惜律,不可抗拒老教师资源,,现在老教师越来越少,这是自然规我们只能想方设法充分利用现有的包括退休教师。青年教师要拜师学艺。最好的方法是听课和参加教研室活动。耳熏目染,青年教师会从老教师身上学到“敬业”和“负责”。学校要大力表彰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为青年教师树立榜样 ; 要在学校的报纸、刊物、宣传栏、校园网上,让教师发表为师的体会。这听起来像是务虚,但是这种务虚正是一种有效果的教育。

  方法三 : 让青年教师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与学生多交流,无交流就没有教育。我们历来讲“教学相长”,青年教师应该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就像毛主席所讲的那样 :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脱离教学实践来谈青年教师的成长纯粹是无稽之谈。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可不断升华,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评教评学”是让师生交流的一种好方法,最好是“面对面”的“评教评学”。现在,背靠背的评议和批评还能做到,面对面就特别困难。面对面的评议和批评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交流,并且是优秀的传统和作风。我们可以试验着逐步开展。可以先开展“虚拟”的,让学生当着教师的面讲,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最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不指名道姓 ( 当然不排斥“表扬”是指名道姓的 ) 。如果学生敢于开展批评的话,在场的教师当然要表现出“坐得住”,表现出“有涵养”,定会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甚至可以“胜读十年书”。方法四 : 让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现在的青年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对社会缺乏了解 ; 特别是工科的青年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他们可能读过不少书,但由于缺乏实践知识,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青年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补上这一课。

  五、小环境与大环境

  环境和氛围对其中的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但有人会说,学风形成的只是“小”环境,“大”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学风建设方面学校是无能为力的,或者是收效甚微的。确实,现在的部分大环境对教育不为有利。最严重的不良倾向是急功近利、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只有个人利益,没有集体、学校、学生利益,没有责任感。如果说青年教师身上较普遍地反映出这些倾向性的问题的话,这正说明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存在问题,至少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素质和道德方面有欠缺。这样的毕业生如果继续从事教育的话,间题将更加严重 ( 实话说,不是“将”,而已经成为现实 ) ,他们还不具备为人师的资格。因此,学校育人的任务是艰巨的 : 一方面要育学生,另一方面还要育青年教师。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学校的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教职员工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学校的道德水平显然又必须高于社会的道德水平。把学校这个小环境建设好,学校不但能育好人,反过来对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风气也会产生影响,正如清华的老校长 梅贻琦 先生早在 60 多年前就对大学中的道德教育以及大学的教化作用精彩描述的那样 : “一地之有一大学,犹一校之有教师也,学生以教师为表率,地方则以学府为表率,古人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况学府者应为四方善士之一大总汇呼 ? 设一校之师生率为文质彬彬之人,其出而与社会周旋也,路之人亦得指而目之曰,是某校教师也,是某校生徒也,而其所由指认之事物为语默进退之间所自然流露之一种风度,则始而为学校环境以内少数人之所独有者,终将为一地方所共有,而成为一种风气 ; 教化云者,教在学校环境以内,而化则达于学校环境以外,然则学校新民之效,固不待学生出校而始见也明也。”


上一条: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德育教育的新理念    下一条:以德求师 以德育人

关闭窗口

您的位置: 首页>>师资队伍>>师德建设>>正文

> 师资概况 
> 师德建设 
> 教师风采 
> 工作交流 

Copyright @ 1999-2020 Institute of Advanced Continuing Education,Open College,School of Electronic Sports,GDUFS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等继续教育学院 公开学院 电子竞技学院 1999-2020 版权所有
地址: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白云山校区)/广州市白云区夏花一路165号(白云湖校区)/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大学城校区)
粤ICP备06106464号-1